
中国工业新闻网:张天任:让技改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宏观策略层面的底线思维和务实判断。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都把就业放在了首位。保住了就业就意味着稳住了民生,也保住了经济未来恢复增长的希望。可以说,就业是“疫后”经济恢复的最大“压舱石”。
“保就业的关键举措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激发生产制造业企业的活力,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张天任强调。
张天任调研发现,我国企业的技改热情很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给予积极的政策、财政支持,但受制于种种制度性、结构性因素制约,企业在技改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困难。一是顶层设计不足。目前,国家层面尚未有《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条例》等法律规章,技术改造尚未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长效机制不稳定。从2009年国家设立技改专项资金以来波动很大,最高的年份为228亿元,最低的年份为0;三是存在“喜新厌旧”现象。部分地方热衷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改重视不够,相应带来了审批程序较长、资金到账迟缓、土地指标供应不足等,甚或打技改之名,行圈地、骗补贴之实;四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共性技术服务和支持支撑平台,尚不能满足企业的有效需求;五是多元化资金渠道尚未形成。技改资金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专项、企业自有、银行贷款等,多元化融资的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即便有技改热情,但困于资金筹措方面的问题。
张天任认为,重视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意义。一是技术改造能够充分发挥投资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增强投资信心。二是技术改造能够持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创新性国家建设。三是技术改造能够解决“卡脖子”难题,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安全。四是增强企业技术改造,还有助于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有助于深入提升产业的绿色、智能化装备水平,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入等。
张天任建议:一是技改资金投向要更加精准化。更新完善国家技改目录及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把技改资金投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投向“工业强基”的薄弱领域;投向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设备更新领域;投向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避免“撒胡椒粉”式的投入,让有限的技改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财税扶持政策要更加普惠化。在用好用足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和减税降费的力度。比如,目前规定的“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税额抵免领域扩大至更多的领域,将能使更多的企业技改项目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对节能、环保、安全领域的技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从目前的175%上调至200%。三是技改顶层设计要更加制度化。制定出台《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条例》,将企业技改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条例重在引导促进,弱化管理约束,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政策红利。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