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工业界代表委员最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哪些关键词?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行了充分肯定。
回顾成果,展望未来。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更多的是描绘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碳中和”“关键创新驱动发展”“工业互联网”等关键词都与工业领域紧密相关,并引发热议。工业界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点不但紧扣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在各自领域提出了具体建议。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倍感踏实
在2021年发展目标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的GDP增长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乃至人民稳中求进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全国政协委员、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对总理报告中关于支持市场主体特别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政策的信息有着强烈的感受和关注。
朱建民表示,在今年工作部署上,他特别关注到了今年的总理报告十几次提到市场主体,如此高强度地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和全方位保市场主体,让企业家委员倍感振奋。
具体来看,一是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家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支持“十年磨一剑”的关键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特别是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百分之百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五’规划概述中,还特别提到了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到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到了将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等绿色发展规划等,这些都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新发展理念和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贯彻与落实。”朱建民表示。
关键核心技术求突破 企业有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带来的提案就关乎企业重大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的未来,关乎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短板问题还十分突出,特别是缺乏集共性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涉及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高端材料卡脖子技术问题日益凸显,装备制造业全链条协同发展不畅,这将严重制约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突破。”对此,刘明忠建议,立足国家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再造需要,依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强我国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建设,支持中国一重筹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刘明忠说,装备制造是工业的“母机”,而大型铸锻件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材料基础,更是我国国防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国家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可以将大型铸锻件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作为核心,组织产业链相关创新资源协同开展技术创新,着力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实现更多国产化替代。
扎实做好碳达峰 企业更多期待
工业领域代表今年还特别关注碳达峰、碳中和等各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政策和措施的重要宣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显示出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对企业而言,要将宏大愿景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技术、新业态创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新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能源规划,助力碳中和。在张天任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降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他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能源规划,助力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逐步试点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试点地区和城市尽快明确制订节能减排和加大绿色清洁能源使用率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以及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目标。同时,在试点城市继续降低企业进入碳市场门槛,例如广东目前将控排企业设定为年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深圳设定为年排放量3000吨以上的企业,试点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排放门槛,将更多企业纳入到碳交易市场,扩大控排范围。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