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扶持地摊经济,稳就业保民生

发布时间:2023-3-11 10:43:00  阅读数:4124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近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广大创业者来说,地摊经济有着启动资金少、管理成本低等优点,特别是在受到疫情冲击后的经济恢复期,地摊经济更是成为许多创业者的首选,成为许多困难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可谓是“小地摊”蕴含着“大民生”。对政府而言,地摊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给市民带来生活便利,同时展现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武汉、浙江等很多省市都陆续放开地摊经济政策。据专业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

张天任直言,地摊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民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是城市治理问题。地摊经济在起到便利居民生活、盘活经济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污染、破坏市容市貌、消费者维权困难、治安隐患、城管矛盾等。在后疫情时代这个特殊的时期,考虑到民生与就业等问题,规范有序的“地摊经济”成为不少城市安定民心的一剂良方。“一禁了之”不可取,但是“一放了之”也是不明智的做法。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对地摊经济进行合理规划、科学指引、法治保障,引导地摊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使地摊经济的正面效应得到最大发挥,负面效应得到有效整治,在便民、利民、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利用地摊经济减轻受疫情影响加重的就业压力与经济下行状况,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最终达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多方共赢。

为此,张天任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较高位阶、完整统一、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各地对于地摊经济的监管政策也各不相同。一些地区对其严格管控,一些地区在政策上则相对宽松。对此,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地摊经济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管理。

可考虑在国家层面针对地摊经济专门制定一部高位阶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如《地摊经济发展促进法》或《地摊经济监督管理办法》,对地摊经济的市场准入标准、营业人员从业资格、商品质量检查和入市手续、许可证书颁发等关键性问题进行统一规定,从而赋予地摊经济及其从业者合法的经营地位,也使各地发展地摊经济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而对于地摊经济中的区位划分、时段规划、经营范围、商品种类、监督管理等具体实施问题则可通过地方立法因地制宜地进行灵活变通,在体现权利弹性的同时,彰显民生权利与公共权力的互让性,并以此充分发挥地摊经济的地方特色。例如允许各地政府制定适合于本地的《鼓励地摊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 从而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地摊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给予地摊经济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

二是强化社会组织监督。建议在政府指导下各地设立地摊协会,作为一种民间商会组织对当地地摊市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为广大摊主排忧解难,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维护地摊市场秩序,促进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对于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赋予协会一定的强制执行力,特定情况下可由协会予以及时制止并强制查处,第一时间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三是丰富地摊经济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地摊经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建议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利用本地已有文化资源,融合地方民俗,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地摊经济,并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使其成为旅游打卡“地标”,促进地区旅游发展,不仅让本地居民在创业、消费中直接受益,也让外来游客对当地文化获得沉浸感与体验感。

四是对发展地摊经济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第一,采取优惠税收政策,减轻创业者经济负担。建议中央及各地政府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当地减少地摊经济税收,必要时考虑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在一定时期内或一定范围内免除地摊经济中的各类税费,对地摊经济采取最优税收政策,真正减轻创业者的经济负担,这对于后疫情时代创业者以及地摊经济长远健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第二,提供金融政策支持,解决摊主资金困难。地摊从业者大多数是普通农民、进城打工者以及失业和低收入者,在经营中经常会遇到资金问题。对此,建议政府引导各大金融机构为地摊经济从业者提供低息的创业启动资金、原材料采购小额贷款、商品存货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其中对于商业资信较好的摊主,可以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并逐渐放大贷款规模,给予地摊经营者更多资金支持,着力解决地摊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