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网:两会话产经 | 数字技术赋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发挥循环经济的巨大减碳潜力
有被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怎么更通畅地收上来?
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这次计划提交4件立法议案,并带来25件建议,其中就包括提出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发挥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巨大减碳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 张天任
张天任说,在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过程中,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海量碎片化信息的集成贯通,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处置效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数字技术应用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主要有两大应用场景
记者了解到,当前,数字技术应用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主要有两大应用场景,一是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通过优化回收的流程,提高各类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二是互联网+闲置物品交易,能够迅速匹配供需,唤醒闲置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浙江省湖州市的“铅蛋”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全省11个地市、6009家产废单位、298家运力企业、50家回收企业,通过线上小程序设计开发生产流通赋码管理、投售交易、接单转运、收集处置、预警监管5个应用场景,降低了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废铅蓄电池回收整体经济效益提升13.8%。实现了铅蓄电池从产品到产废再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提高了铅蓄电池回收率,取得了积极成效。
显然,像铅蛋这种“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一方面能够打破信息不对称问题,简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可查询、可追溯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有效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实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化、绿色化。
另外,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发展迅速。目前,形成了转转、闲鱼等几家大型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从2020年开始突破万亿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3万亿元;二手闲置物品电商注册用户规模2022年底达3亿人。
数字化回收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布的《循环经济助力碳达峰研究报告(1.0版)》,保守测算,仅对比生产环节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达25%。2020年全年我国10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了3.8亿吨,保守测算减少8.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6.8亿吨标准煤。
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仍偏低,还有很大空间,此外,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也有巨大的减碳潜力,据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转转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人们在转转平台上完成的二手闲置物品流转,累计完成了碳减排66.8万吨,能源减损量达到936.8GWh,约等于中国8万户家庭一年的能源消耗;此外,转转平台累计成交了超348.6万册二手书籍,相当于保护了3万棵森林树木资源,减碳效果与环境效益显著。
以手机为例,如果我国每年5千万部废旧手机通过二手闲置交易的方式实现了循环利用,与制造等量同类型的新品手机相比,能够减排二氧化碳约150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约56万吨。如果二手闲置物品交易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减碳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
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应用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张天任在调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数字化回收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数字化回收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缺少龙头骨干企业,数字化回收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此外,数字化回收盈利模式单一,目前大多数主要针对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废旧物资,低附加值废旧物资的回收缺少盈利模式。
在二手闲置交易方面,由于二手闲置交易回收渠道不畅,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主要覆盖一、二线发达地区,对偏远地区覆盖、渗透率较低。另外,老百姓对二手闲置利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鼓励、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积极性。
第二,配套政策标准体系不健全。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但尚未专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整个产业的融合模式和发展方向仍不清晰,另外,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很多政策不能实施,整个行业发展不规范,存在无序发展的情况,竞争优势较弱。
在二手闲置商品交易方面,二手闲置交易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平台评价管理办法等均未出台,二手闲置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体系缺失,二手闲置交易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第三,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减排效果尚未纳入核算体系。2022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当中提出要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新方法,明确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但是目前尚未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碳减排效果纳入核算体系,没有针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过程中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开展核算工作,未能建立有关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碳减排方法学体系,碳减排相关计算标准缺失。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也关注二手商品再利用的问题,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二手商品交易的潜能远未得到有效释放。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二手商品的交易率不足15%,仍有海量物品处于闲置状态,她认为,主要瓶颈问题在于二手商品交易政策体系不完善。
据介绍,2021年7月,《“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2022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当中明确提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发展,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
刘锐介绍说,在此背景下,虽然各地逐步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但是二手商品交易的税收政策等鼓励政策尚不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的税负结构仍待改进。目前除个人销售自身二手商品免征增值税以及二手车交易适用0.5%的增值税税率外,其余情形均采用2%征收率的简易计税方式。鉴于二手商品交易的税前抵扣凭证取得困难,且二手商品交易行业利润整体偏低,导致正规二手商品交易企业实际税负较重,催生了行业灰色地带,进一步导致税收流失。
此外,还存在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也不完善,二手商品交易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
建议普及数字技术应用,纳入试点建设任务
张天任建议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循环经济降碳效益,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普及数字技术应用,纳入试点建设任务。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做出表率,广泛普及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数字技术赋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纳入试点建设任务,推动数字技术在废旧物资产生端、回收端、利用端的多场景示范试点。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建议在商务部等部门领导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二手闲置物品商品交易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分品类完善二手闲置物品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体系,推动出台废旧物资及二手闲置商品相关标准及管理规范。
三是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碳减排成效纳入减排统计范畴。建议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碳减排成效纳入减排统计范畴;发挥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的力量,梳理现有相关方法学基础,牵头开发有关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碳减排方法学体系,明确急需建立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学清单,为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碳减排成效纳入减排统计提供方法学支撑。
刘锐则建议,加快研究制定二手商品交易税费制度改革方案,可考虑将目前适用于二手车的优惠增值税税率(0.5%),逐步扩大至全部二手商品交易;或允许二手商品经销企业根据行业特点选择0.5%征收率的简易计税方法,促进二手商品交易行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研究制定将二手商品交易纳入碳普惠范畴的政策措施,引导全民广泛参与,建立相关碳减排方法学体系和标准体系,为促进二手商品交易参与碳减排认证核算提供支撑。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