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探索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以超预期的速度驶入发展快车道,随之而来的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等问题愈发引人关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聚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带来了《关于大力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规则的建议》等多项建议。
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已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张天任在建议中指出,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5~8年,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容量预计将达137.4GWh(96万吨)。为此,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
在张天任看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主要存在五点不足。第一,我国电池原材料金属资源禀赋不佳,锂、钴、镍、锰等战略性稀缺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叠加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电池原材料资源供应不确定性较大。第二,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大,电池流向管理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料被非正规市场分流,无法流向合规企业。第三,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影响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约七成退役电池被无资质的“小作坊”以高价收走,流入非正规渠道,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第四,“小作坊”缺乏回收资质,易造成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第五,目前各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此,张天任建议:真正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强化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规范性企业的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再生原料标准体系,扩大优质再生原料进口规范和规模,保障资源供应。
完善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体系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越来越多国际贸易规则明确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必要考核指标。以欧盟新电池法为例,其要求2025年2月18日起动力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然而,作为动力电池产销大国,我国目前仍未建立专门针对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规范及可靠数据库,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统一标准。
张天任在建议中指出:“欧盟新电池法中针对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与我国电池回收实际技术路线不相符,且缺少国际认可的中国本土数据库作为支撑,导致我国电池企业无法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为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体系,张天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将动力电池产品纳入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中。
二是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行业链骨干企业,建立方法统一、标准一致、数据合理、具有代表性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行业数据库,为碳足迹评估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基础,并持续提高数据质量。
三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结合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环节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规范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方法。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层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加国际交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