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3-4 16:59:00  阅读数:1412

在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阻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和高效建设。调研发现:

一是人才数量与质量不均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数量超3万人,已建成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才数量超2200人。尽管我国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但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人才数量仍显不足。尤其专利申请、审查、维权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例较低,对于新兴产业和高端技术保护能力较弱,部分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全国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达3.4万人,具有专利代理师资格的人才超7.6万人,这表明专利代理师队伍正在不断扩大。然而,专利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专利代理师,还应考虑企业IPR数、审查员数、预审员数、知产顾问等领域发展,且高校等教学存在不足,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是国际合作交流不足。与国际相比,我国已选拔培养国际型审查人才约270人,知识产权涉外教师150余人,遴选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119人,全国中级以上知识产权师近2万人。但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差距,且我国国际参与度不够高,需拓展国际资源,加快对国际法律法规、标准和惯例等领域深入了解。

 四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国家已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但部分地区单位仍存在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现有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人才流动和晋升机制也存在不畅的问题,导致人才难以在知识产权领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为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人才高地,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效建设。

 

建议:

一、体系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统筹谋划。

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育体系和实践教学建设:一方面,“建立一体化机制”,编制知识产权人才分类目录和认定标准,根据不同类别人才,逐步建立分级分类培养举措。另一方面,“打造多元化载体”,聚焦人才涵养、能力提升、活力激发,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计划等系列载体。

二、能级提升,加强知识产权重点人才培育。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加强基础人才、保护人才、运用人才、服务人才、战略研究人才储备、国际化人才6类重点人才培育。具体表现有:鼓励产学研合作,通过定向委培、继续教育和设立实训基地等方式融合培养;推进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建设,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力量;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知识产权智库体系;定期遴选才赴境外深度学习;赋能专利转化“金种子”计划、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工作等。

三、素质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完善培训载体方面,建强国家级、省级等知识产权培训基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优化培训方式方面,加强分级分类培训,定期轮训机制等。拓展培训广度方面,做优网络培训平台,集聚国内外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在线学习库,推进“问需式”“点单式”网络培训。

四、活力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关怀激励。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激励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编制知识产权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清单,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核心人才带动引才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引导职称评价与考核实绩等。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支持激励和高端服务人才引进专项政策。优化政策衔接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衔接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