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财经: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全面激发实体企业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今年两会提交了20余份提案,分别围绕资源环境领域的立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方面展开。这其中,有关加强支持企业技改的提案引人关注。
“要保居民就业,就必须优先保住企业,数量庞大的实体企业为社会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岗位。”张天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能够全面激发实体企业的活力,降低疫情和国际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天任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这次复工复产中,天能集团也尝到了技改带来的“甜水”,传统车间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复产速度更高,产出效率更快。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今年张天任的多份提案与铅蓄电池产业密切相关,包括《关于统筹调整优化铅蓄电池产业财税政策 高质量建设“无废城市”的建议》。
以下是访谈实录:
《21世纪》:今年两会,您带去了多份提案。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提案涉及哪些领域?其中,您着力推动的提案是哪些?
张天任:今年两会我一共提交了20余件议案(建议)。主要围绕资源环境领域的立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方面展开。其中,围绕保就业这个热点话题,我想重点讲讲我带来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支持企业技改 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今年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要保居民就业,就必须优先保住企业,数量庞大的实体企业为社会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岗位。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能够全面激发实体企业的活力,降低疫情和国际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您提到保就业是您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而今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对各行各业都带来冲击,作为企业家,本次疫情给您的企业带来了哪些挑战?
张天任:天能是一家制造业企业,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比如说资金、劳动力、原材料供应等方面。
我讲感触最深的一个,就是供应链问题。比如说,天能在2月初就拿到了当地政府开具的复工证明,但是我们的上下游企业没有拿到复工证明,无法开工生产,另外因为疫情防控还存在物流受限问题,所以导致了我们产业链供应中断,原材料供应短缺、物流运输成本上涨,外面的材料进不来,生产好的产品运不出去,没有办法实现良性运转。当然,天能通过主动出击,成立上下游企业对接领导小组,上门为电池配套企业提供防疫指导,还协助开具了200多份物流运输通行证,帮助上下游企业开复工,刺激产业链复苏,实现了企业良性运转。
《21世纪》:在您看来,就业是“疫后”经济恢复的最大“压舱石”。通过您的调研,企业目前对技改的热情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引导技改资金的投入?
张天任:我在调研中发现,企业的技改热情很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给予了积极的政策、财政支持。许多企业在疫情之后,围绕数字化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了技改力度,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就拿天能来说,近年来,天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推进技术改造,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打造了一批诸如《新型高能量铅酸蓄电池智能制造8#车间》、《一种蓄电池极板两天固化工艺》等高质量的技改项目,许多都获得了省级以上的专利技术奖项。在这次复工复产中,天能也尝到了技改带来的甜水,传统车间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复产速度更高,产出效率更快。
当前的现状是,企业拥有技改热情,但困于资金筹措方面的问题。关于引导技改资金投入帮助解决企业现实困难,我有两个点想说,一个是技改资金投向要更加精准化。建议更新完善国家技改目录及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把技改资金投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投向“工业强基”的薄弱领域;投向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设备更新领域;投向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避免“撒胡椒粉”式的投入,让有限的技改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二个是财税扶持政策要更加普惠化。建议在用好用足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和减税降费的力度。如扩大税额抵免领域,让更多的企业技改项目享受到政策红利;如加大对节能、环保、安全领域的技改,上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
《21世纪》:我们注意到,今年您的提案中有部分与天能集团所在的行业产业链密切相关,您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积累了对行业深刻的认知。那么,在铅蓄电池产业方面,我们还面临哪些发展问题?您的一份提案针对“无废城市”建设,即对铅蓄电池环保压力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
张天任:铅蓄电池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铅酸蓄池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回收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前,铅蓄电池产业发展的难题已经从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回收利用环节,尤其是回溯源收的体系不畅,再生冶炼的成本偏高这两大难题。
经过2011年和2012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环保整治和行业准入,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规范要求和管理,铅蓄电池企业逐步实现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十二五”以来,大型骨干铅蓄电池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无废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铅蓄电池环保问题,更多是在回收再生环节。
正规回收再生企业不仅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上投入巨大,还依法缴纳税收,成本十分高昂;七成电池经非法渠道被回收到了“地下炼厂”,经过简单破碎后冶炼处理,因缺乏专业环保设施,对大气、地下水及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另外,这些非法企业还肆意偷税逃税,再生铅的价格有吸引力。因此造成了“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冶炼环节正规企业“吃不饱”,成本高的两大突出问题,究其根源是财税支持力度不够。
因此,为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解决铅蓄电池行业回收再生环节的环保问题,需要国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行减税降费。如取消铅蓄电池税目或给与消费税返还;提高铅蓄电池再生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比例;解决回收企业进项税的难题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低小散”等非法回收企业;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废铅蓄电池收集经营许可和简化跨省转移审批等内容。
《21世纪》: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庞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您认为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如何解决?
张天任:我非常关注电动自行车的行驶安全、充电安全。
首先是电动自行车的行驶安全。这个问题也是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比如说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是同一条,还有的城市道路连非机动车道都没有,导致电动自行车、其他自行车和行人共用道路,碰撞的现象时有发生。除此之外,违规电动车、驾车不佩戴头盔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我建议,一方面要“堵疏结合”。加强对生产和销售违规电动自行车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新国标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安全出行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城市道路规划,合理进行路权分配,适当增设电动自行车道,让合规的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另一方面是“放管结合”。建议在大中城市逐步开放对电动轻便摩托车的交通管制;同时要严格管理,强制驾驶人佩戴头盔、购买保险 、遵守交通规则,不得占用非机动车道等;建议有关部门适当降低年检费用,简化上牌手续、上牌费用等。
其次是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安全。我们经常能看到因为充电不当造成电池爆炸的社会新闻。普通大众因为不了解充电要求或是没有硬件条件,所以入户充电、“飞线充电”、楼道充电、人车同室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了非常大的火灾事故隐患。解决这种问题,我认为可以鼓励发展多元化的集中充电新模式,比如针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将“老旧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纳入政府实事项目,加强对新建住宅小区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的推广和落实。发挥共享经济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对不具备建设集中充电设施的场所或公共场所设立充换电柜,建设充电桩,形成多元化、共享化的集中充电新格局。
《21世纪》:您有份提案为《关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铅期货交易品种 将再生铅锭纳入交割的建议》。那么,期货市场引入再生铅产品有何意义?需要克服哪些交易困境?
张天任:期货市场引入再生铅产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切除非法非规产品流入现货市场。尽管最近两年国家打击非法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非法生产点没有根除,这些非法生产点及其产品仍然在现货市场自由参与交易,长期形成的规则和认知惯性仍在。二是建立合法公平的市场环境。从期货市场引入再生铅产品这个角度来讲,可通过设立门槛将合法规范的持证再生铅企业引入期货市场,依托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互动进一步扩大合法规范的持证再生铅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份额,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促进再生铅产业规范化。三是统一标准,提高产业竞争力。可通过设立产品标准引导持证再生铅企业达标产品参与期货交易,进一步提升再生铅产品的标准化,这对再生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四是规避价格波动,提升实体企业制造信心。再生铅产品进入期货市场,对原生铅、再生铅以及电池生产企业均有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重要意义。
根据铅消费需求和报废情况、铅工业绿色转型趋势以及再生铅产业对原生铅产业的影响可知,再生铅在我国铅工业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2020年以后再生铅产品将成为我国铅产品的主流。总体来看,针对再生铅产业,我国政策引导比较充分,市场引导则相对不足,可能需要克服产业产能、产品特征、执行标准等交易困境。而将再生铅锭纳入交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铅期货交易品种,也将更全面反映铅市场实际情况,这与再生铅产业转型升级、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建设依法合规市场环境等现有产业政策完全吻合。
(作者: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曹恩惠 编辑:张伟贤)
来源:21财经
网址: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00521/herald/1f70c5439c623051fc5151954f0eb226.html?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