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浙商网: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就业是经济恢复的最大“压舱石”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硬仗,也是对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一次考验。”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很多调研活动都是通过电话、视频会议形式实现的,调研主题也聚焦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如何共渡难关,更好更快发展。
张天任连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他履职的第8个年头。记者发现,今年两会,张天任准备了20余件议案和建议,其中不少涉及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
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改
“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放在了首位。保住了就业,就意味着稳住了民生,也保住了经济未来恢复增长的希望,可以说,就业是‘疫后’经济恢复的最大‘压舱石’。”张天任表示,保就业的关键举措,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激发生产制造业企业的活力,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他认为,技术改造能够充分发挥投资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增强投资信心;技术改造能够持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创新性国家建设;技术改造能够解决“卡脖子”难题,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安全。此外,增强企业技术改造,还有助于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有助于深入提升产业的绿色、智能化装备水平,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入等。
但在调研中,张天任发现,企业的技改热情很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给予积极的政策、财政支持,但受制于种种制度性、结构性因素制约,企业在技改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困难。
为此,他建议技改资金投向要更加精准化,财税扶持政策要更加普惠化,技改顶层设计要更加制度化。
建立绿色发展企业保障机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否具有绿色基因,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步入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增长方式,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张天任表示,绿色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同时,国内绿色制造标准和评估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内绿色制造体系实体名单已初具规模。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他指出,但我国制造业的资源环境问题仍较为突出,尚未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在产业深度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绿色发展模式朝着系统性、综合性方向发展,需要统筹政府、社会、公众及资本等多方力量,群策群力,一盘棋思想,并建立相应的综合性政策和市场体系支撑绿色发展企业保障机制,维护绿色制造实体企业合法权益。
针对破解难题推进绿色发展,张天任建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制定政策要素保障;设立市场绿色壁垒,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布绿色发展数据,平衡资源环境价格。
加快打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
当前,全球制造业经历着深刻变革,随着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深入调整,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呈现出了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及多业态融合趋势。
“只有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让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工巧匠,才能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张天任说。
他指出,当下仍存在产业工人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总体质量还需要提升,队伍建设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关于加快打造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张天任建议,支持产业工人政治地位提升,加快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健全产业工人成长发展体系,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
来源:世界浙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