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关于促进新能源发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
建议背景:
一、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双碳”目标加速电力绿色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新能源发电将成为未来电力供应的主力。“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电气化进程加快,将推动电力需求保持刚性增长。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9.5万亿、11.3万亿、12.6万亿千瓦时,“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4.8%、3.6%、2.2%。
2021年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21年以来,我国电力、煤炭消费较快增长,电力供需持续偏紧。加快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并网,增加清洁电力供应,既有利于缓解电力供需紧张形势,也有利于助力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促进能源低碳转型。
二、新能源发电量持续提升、利用率保持高水平: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发电量分别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9%和3.9%。同时,可再生能源持续保持高利用率水平。2021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9%,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全国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风电市场在2013年后国内装机以年新增超过1500万千瓦的幅度增长,新增和累计装机量世界第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在2021年也跃居世界首位。
三、“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2022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四个复函文件,同意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和粤港澳大湾区四个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但在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新能源发电量再创新高的当下,仍存在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与弊端,例如部分地区消纳能力不足、行业恶性竞争加剧、各层级各专项规划不能有效衔接等等。新能源发电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建议依据:
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一、消纳情况在部分地区仍面临困难。新能源发电不仅要发的出来,还要送出去,最终还要实现消纳。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主要特征表现为能源资源“西富东贫”,消费“东多西少”,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心逆向分布。如风电装机集中的“三北”地区远离负荷中心,难以就地消纳,电网发展滞后。其他新能源富集大型能源基地,都不同程度存在与开发配套的电网送出项目规划、核准相对滞后,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
二、行业恶性竞争加剧。目前的项目开发方式往往将新能源资源配置给了并没有意愿长期持有运营项目的主体,进而出现发电企业“买买买”、制造业企业“卖卖卖”的乱象,更是滋生了一批专门做资源转让信息介绍的“中间商”,有意愿、有能力长久运营新能源项目的开发主体还不得不高价收购项目资源。同时2021年由于上游原料大幅涨价,光伏电池和风机等相关价格也大幅上调,而下游在补贴政策取消后,承受了投资额上涨和平价上网的双重压力,客观上抬高了新能源运营成本。而一窝蜂式地抢夺资源,必将带来恶性竞争和安全质量隐患,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调整频繁,各层级各专项规划不能有效衔接。政府规划和文件中提到的发展目标随着时间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被调整,很难有相对稳定的5年目标。各层级、各专项规划不能有效衔接,出现了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脱节、新能源发电与其他电源规划脱节、新能源发电与电网规划脱节、新能源发电与消纳市场脱节等问题。
具体建议:
一、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重点提到了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建议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推动落实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设施的支持政策,逐步提高储能技术标准,有序规范发展储能产业,充分增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调节能力,确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二、加速推动“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议推动新能源+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项目,将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和新能源发电应用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上可发电,下可沙漠化治理、种植、养鱼及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等的综合开发模式。实现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值,提高低碳能源比重,对于提高当地新能源比重和污染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建议推动开展新能源+建筑、交通项目,将光伏等新能源直接与建筑物相结合,作为建材使用,同时生产电力,如光伏充电站、光伏公路等建设,在保证清洁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的发展方向之一,可集约节约用地,同时起到加大能源绿色利用的作用。
三、出台相关政策,增强区内电网跨省互联,充分发挥互济作用。我国地域辽阔,风电、光伏发电均呈现较好的地理分散效应,各省级电网之间出力特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建议通过加强区域内各省级电网互联,有效缓解部分区域较为突出的调峰压力。
四、调整国家的政策补贴方式。建议调整国家财政补贴支持方式,能够保持电价补贴的长期稳定,传递强烈的市场信号,引导新能源发电产业健康发展,还能进一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使创新成果进一步共享,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合理规范市场,促使产品合理定价,避免恶性竞争,提高市场稳定性,促进产业持续良好发展。
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出台灵活的电价政策。加快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有序开展容量市场和输电权市场建设。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分步有序推动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分阶段引入CCER、碳汇等交易产品,建立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探索区块链、绿证在碳市场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能源网